洞山回答:“假如他不知道‘有’,他怎么这样说;假如他知道‘有’,他怎么肯这样说。”(“这个”指真我,“有”指“实有”。)
设斋供奉
洞山禅师五十余岁时,便做了江西洞山的方丈。有一次、在云岩和尚的逝世纪念会上,有个和尚问他说:“师傅,你在云岩处是否得到了甚么特别的指示?”
洞山回答:“我虽然在他那边,却没有得到指示。”
对方又问:“既然如此,你为甚么还要设斋供奉他呢?”
洞山回答:“我岂敢暗地违背他?”
对方又问:“师傅最先拜见的是南泉大师,为甚么却替云岩和尚设斋呢?”
洞山回答:“我并不是尊重云岩的道德佛法,只是尊重他没有替我说破这个秘密。”
对方又问:“师傅替先师设斋,是否完全同意先师的见解呢?”
洞山回答:“一半同意,一半不同意。”
对方又问:“为甚么不全部同意呢?”
洞山回答:“如果照你所说全部同意,那我便完全辜负了先师之意。”
由此可见洞山禅师到了年长时,仍然没有松懈他那奇特独行的精神。其实,弟子必须比老师更为伶俐,才能得到老师的“传灯”(继承衣钵的意思),这也正是禅宗的一个传统。
平凡生活
志勤和尚曾拜沩山灵祐为师,他诚心诚意修行,心不外求,在寺院里参禅打坐,天天如此,月月如此,年年如此,不知不觉度过了三十个寒暑,在道业上却似乎没有多大进步,依然如此。他年年看到禅园里的桃花,开了又落,落了又开,对他来说漫不经心,熟视无睹,等于没有。
有一年春来到,当他偶然来到禅园中散步,在和风丽日下无意被那枝头夭夭灼灼,开得正欢的桃花猛然一震,顿时跨进了彻悟的境界。
多年来,他一直冥思苦想的“色空如一”,有无相生的道理,不就正在眼前吗?为甚么我日求夜求寻找不到呢?正所谓“踏破铁鞋无觅处,得来全不费功夫”。
他说:桃花从落到开,从无到有,就是“空即是色”,“色即是空”,也就是“空无”即“妙有”;“妙有”即“空无”的道理。在这里所说的“色”,即是佛典中所指的“色法”—— 客观世界。而不是男女之间的“色”,虽同一字,其意义殊异。
志勤和尚苦苦寻觅,一旦豁然贯通进入悟境的启示,追求禅的目的在于此,无须标新立异,而是踏踏实实,平平凡凡,真理即在其中。同样的,在我们日常生活中,有些人不守本份,日夜钻营,不择手段,害人害己,到头来一场空悲余恨!
找来找去
德诚禅师是四川人,早年隐居在秀州华亭,他在吴江边上用小船帮人摆渡,有人呼他船夫和尚。
有一天,他泊船岸边闲坐,有位读书人走上前问道:“如何是和尚日用事?”
德诚闻罢竖起船桨答道:“你能领会我的意思吗?”
那位读书人眼看此状,莫名其妙,只好回答:“不领会。”
于是德诚又说道:“桌拨清波,金鳞难遇。”(金鳞是鱼,象征著「道”的意思)其实,以金鳞鱼喻道,也只不过是表面现象。若深一层探索,所谓“道”,是空明虚灵,无所不在的。
他写有一诗说道:
千尺丝纶直下垂,一波才动万波随;
夜静水寒鱼不食,满船空载明月归。
这诗是形容:当你有时垂丝千尺,意在深潭,苦苦寻觅,因求之不得而载著满船月光,悠悠而返之际,“道”就于无意中随在你的身边。
“道”,却是神秘莫测,寻之不得,挥之却来。正所谓“有意栽花花不开,无心插柳柳成荫”。可见如果你要真正学禅,尽管可以不必苦苦寻觅,不妨采取听之任之,随其自然的态度,不知哪一天因某件事,豁然而悟。所以说,“禅”就在你不经意时,就出现在你的眼前啦!
许多禅师进入禅境,往往在于刹那间。